4006-613-615
新闻资讯

行业动态

氧气检测仪读数漂移大怎么处理?环境温湿度影响多大?

作者:万安迪

发布时间:2025-08-08

访问量:4

  先判断“漂”的类型

  慢漂(几小时/几天缓慢偏离):多见于传感器老化/耗尽、温湿度与压力长期偏离标况、零点/跨度校准间隔过长、过滤件脏堵。

  快漂(几分钟内上下晃):多见于环境突变(温度/RH突然改变、风速/流速变化)、冷凝水沾附、电源噪声、泵吸式流量异常、外界干扰气体进入。

  只在某个地点/工况漂:多半是多径风/湍流、干扰气体/蒸气、压力差或安装位置不当。

  常见根因与对应处理

  校准(零/跨度)失控

  做 “清洁空气校准/FAE” 或 20.9% O₂ 跨度校准(注意确保环境确为清洁空气,非机房、非氧富集区)。

  条件允许,用 氮气零点 + 20.9% O₂ 标气做完整校准;便携式仪表至少每日开工前做一次“撞击测试/功能检查(bump test)”。

7i2qiykjo5p951749018451.jpg

  温度影响(详见下节“量化影响”)

  先让仪表预热/温度平衡 10–15 分钟再判定。

  若温差大、变化快:把探头远离热源/日晒,必要时加隔热护罩;配置带温度补偿的主机并开启该功能。

  湿度与冷凝

  快速升湿或结露会让电化学 O₂ 传感器短时读低甚至掉线。

  处理:加 疏水/防尘滤膜,泵吸式在入口加干燥管或水阱;避免冷暖空气交替直吹;遇到淋雨/结露,取下滤帽甩干或更换,待稳定后再读数。

  大气压力/海拔

  电化学 O₂ 对氧分压响应用得多:海拔升高或气压下降,如果仪表没有气压补偿,读数会整体偏低(下节给出量化)。

  处理:选带气压传感器的机型或在不同海拔重做跨度校准。

  传感器寿命与中毒

  电化学“燃料电池式”O₂是消耗型,寿命随时间、温度、氧分压增加而缩短;接触硅氧烷、强溶剂、含硫化合物可能“中毒”导致漂移或响应迟缓。

  处理:查看出厂/最近更换日期;做阶跃响应检查(从氮气到空气,看T90);不达标就更换传感器。

  流量与过滤(泵吸式/管路)

  进样泄漏/堵塞、泵老化、流量过大或过小都会让示值飘。

  处理:按说明书设定标称流量(常见 0.5–1.0 L/min),更换滤芯/管线,检查接头漏气。

  电源与接地

  纹波大或电池欠压,模拟前端噪声上来,底噪和漂移变大。

  处理:满电或稳压使用;固定式注意电源地与外壳地良好。

  温度、湿度、气压影响有多大(“典型值”范围)

  不同品牌/型号差异很大,下面给行业常见电化学 O₂ 传感器的“经验区间”,用于现场判断,以你设备的数据手册为准。

  温度系数(残余误差)

  绝大多数便携/固定式 O₂ 传感器带温补,但仍会有残余:

  典型:±0.1~0.5 %vol O₂ / 10 °C 的等效误差;

  在 -20~+50 °C 全温域,若只做室温标定,极端端点可能出现 ±1 %vol O₂ 左右的偏差。

  应对:让传感器在现场温度平衡后再读;若长期在高低温端运行,在该温区做跨度校准。

  湿度影响

  缓慢 RH 变化(15–90%RH 不冷凝):大多只见到 ±0.2~0.5 %vol O₂ 的轻微软漂,几分钟可回稳。

  快速升湿/冷凝:可出现 >1 %vol O₂ 的瞬时读低甚至掉线,干燥后恢复。

  长期高温高湿会加速电解液水分迁移,缩短寿命并增大零点漂。

  应对:加疏水滤膜/水阱;避免探头由空调房骤然移到潮热室外;必要时延长预热/稳定时间。

  大气压力/海拔(无气压补偿机型时尤需注意)

  传感器对氧分压敏感:

  经验估算:每降低约 10 kPa(≈海拔↑约 1,000 m),未补偿的显示值会低约 2 %vol O₂ 左右。

  例:海平面 20.9% → 海拔 2,000 m 可能只读到 ~17–17.5%。

  应对:选用带气压补偿的仪表,或在该海拔重新做跨度校准;跨海拔作业切勿拿海平面校准去判定缺氧报警。

  一套可落地的排查/修复流程(10–15 分钟完成)

  环境准备:避开强风直吹/蒸汽,放置 5–10 分钟让温度稳定。

  外观快速检查:滤芯/疏水膜是否湿/脏;管路是否漏气;电量是否充足。

  零点/跨度核验:

  有条件就上 N₂ 零点 + 20.9% O₂ 标气;

  没条件至少做清洁空气自校(确保不在氧富集/缺氧区)。

  功能检查(bump test):从 N₂ 切回空气,确认 响应时间 T90 与回零能力是否正常。

  对照判定:

  换一支已知正常的表做并行对比;

  若你的表仍偏离 >±0.5 %vol(常见合格线),进入“维护/更换”步骤。

  维护/更换:

  清洁或更换滤芯/疏水膜/管路;

  依寿命更换O₂ 传感器(电化学一般 1.5–3 年,热区/高氧更短);

  固定式检查电源/接地/屏蔽与机柜密封。

  复测留痕:记录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校准值与最终读数,建立现场基线。

  预防与使用习惯

  定期校准:便携式建议每班前 bump test、每 30 天做一次零/跨度校准;固定式按现场风险 1–3 个月。

  环境标定:长期在高温/低温/高海拔运行,在该环境下校准,比拿室温海平面标定更可靠。

  耗材管理:把传感器更换周期、滤芯更换、泵膜/水阱维护纳入点检表。

  培训:避免在氧富集、或刚动过通风设备的环境中做“清洁空气校准”。